一、《你好!新同学》

书名:《你好!新同学》
著者:崔成前 赵鹏
出版社: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本馆索书号:G645.5/357
馆藏位置:教育学借阅室
当一批又一批怀揣憧憬与忐忑的新生踏入大学校门,面对陌生的环境、全新的人际关系与自主的学习模式,“如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成为他们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本书正是这样一本专为新生量身打造的“成长指南”。书中最打动人心的,是对新生“真实困境”的精准捕捉与共情式解读。作者通过自身经历与细致观察,认真梳理了新生入学后可能遭遇的种种困惑。这些真实的案例让新生们看到“自己的困境并非个例”,从而缓解焦虑,更有勇气去面对挑战,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作者对新生群体的深切关怀。
本书在呈现困境之外,更注重提供“可操作的成长方案”。不同于许多同类书籍仅停留在“鼓励式”的心灵鸡汤,作者结合新生成长的关键节点,给出了具体、实用的建议。他不仅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还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如何做好课堂笔记、如何平衡必修与选修课程的时间分配;既分享了与室友、同学、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沟通技巧,也坦诚地告诉新生“如何面对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让同学们在面对问题时不再手足无措,能够有条理地寻找解决办法。
《你好!新同学》就像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新生们初入校园的迷茫之路。当新生们翻开这本书时,不仅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能感受到一份来自“过来人”的关怀与鼓励,从而更有信心地开启自己的大学生活。
二、《大学新生:赢在起跑线上》

书名:《大学新生:赢在起跑线上》
著者:常桦 龚萍
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
本馆索书号:G645.5/340
馆藏位置:教育学借阅室
《大学新生:赢在起跑线上》针对大学新生踏入校园后如何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场景,如何避免“迷茫度日”,以“前瞻性规划”为核心,为新生搭建了一套从适应到突破的成长框架。本书注重引导新生以“长线思维”看待大学生活,从入学之初就树立目标意识,为未来的学业、职业发展筑牢基础,堪称新生开启大学征程的 “战略指南”。
全书最鲜明的特色在于,作者没有将“赢在起跑线”简单等同于“成绩领先”,而是从“认知、能力、规划”三个维度,构建了新生成长的完整体系。本书强调大学“自主探索”取代高中“被动接受”,通过给出“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等方案,帮助新生跳出“只关注眼前”的局限,从入学之初就建立起符合大学逻辑的思维模式。
在“能力赋能”方面,本书展现出极强的实用性与针对性。作者围绕新生未来发展所需的核心能力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培养路径,尤其注重对身边学习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如在第二章《学习:你依旧是我生活的中心》中,作者对学校图书馆、校园特色书店等资源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描述,讲解了如何利用学术数据库(如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专业论坛等获取有效信息,解决新生“想查资料却不知从何入手”的难题,不仅能帮助新生在大学阶段高效学习,更能为其长远发展奠定核心竞争力。
三、《大学生学习与生活》

书名:《大学生学习与生活》
著者:张晶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本馆索书号:G645.5/328
馆藏位置:教育学借阅室
《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以安徽外国语学院为开篇样板,对“安外”建筑与自然特色、文化内涵、专业特色、育人成就、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内容展开描述,使大学新生对即将迎来的全新的校园生涯有更加直观的参照和认知。书中针对大学生活学习方式、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管理方法的变化,强调加强自我认知与角色转变,主动适应融入新环境。同时,本书列出21世纪需要的7种人才,即融会贯通者、创新实践者、跨领域融合者、三商(智商、情商、灵商)兼高者、沟通合作者、热爱工作者、积极乐观者,主张大学生要珍惜时光,通过学会学习、做人、做事、合作、创新、奉献,提升自我魅力。
通读全书,能清晰感受到张晶教授对大学生成长的细致关怀与专业严谨。书中既有“校园平安皆安康”的谆谆教导,也有“创新创业创青春”的美好期待;既有“校规指引走四方”的明确解读,也有“活力彰显体美劳”的殷切盼望。在书中,作者没有用居高临下的“指导者”姿态,而是以“陪伴者”的视角,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案例,将复杂的道理转化为可理解、可操作的建议。对于刚入学的新生,这本书能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大学节奏,避免因“不会学习”“不懂生活”而走弯路,积极引导大学生不负韶华、奋勇攀登。
四、《大学之道:我所认识的大学》

书名:《大学之道:我所认识的大学》
著者:王明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馆索书号:G645.5/202
馆藏位置:教育学借阅室
相比于众多学者对大学发展历史、制度理论等高维度解析,王明钦先生的《大学之道:我所认识的大学》另辟蹊径,以个人深耕高等教育领域数十年的亲身经历为脉络,以“个人视角”为切入点,让“大学”这一抽象概念变得可感、可知,为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大学生涯提供了与众不同的视角。
在书中,王明钦先生将目光投向了大学的 “微观世界”:从课堂上师生间的思想碰撞,到实验室里科研团队的协作攻坚;从校园里社团活动的蓬勃开展,到毕业生临别时的不舍与期许。他的回忆,让大学不再是一个冰冷的机构符号,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温情的成长空间。
此外,该书对“大学与个体成长关系”的思考也极具启发性。他通过讲述不同学生的成长故事,展现了大学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有原本对专业毫无兴趣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与校园文化的熏陶下,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最终在相关领域取得优异成绩;有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变得开朗、果敢,学会了团队协作与责任担当。
《大学之道:我所认识的大学》不仅是一部个人教育经验的总结,更是一封写给所有热爱大学、关注教育者的“心灵独白”。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本书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大学的价值,珍惜校园时光,明确成长方向。
五、《大学的真谛》

书名:《大学的真谛》
著者:徐平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本馆索书号:G645.49/210
馆藏位置:教育学借阅室
本书体现了徐平教授针对大学教育精神核心内涵的深度思考,在古今中外的教育智慧碰撞中,为当代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想参照。书中对“大学精神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探讨极具现实意义,认为大学应是 “社会的精神灯塔”—— 既要扎根社会现实,回应时代需求,又要保持独立的思考与批判精神,为社会发展提供长远的价值引领。
徐平教授认为,真正的大学教育不应是 “专业技能的灌输”,而应是 “完整人格的塑造”。书中详细阐述了通识教育的价值:通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领域的熏陶,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拥有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能力与健全的价值判断。他以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为例,说明优质的通识教育如何帮助学生打破学科壁垒,理解世界的复杂性 —— 当一名工科学生能从《论语》中领悟 “责任” 的内涵,当一名文科学生能从物理学中感知“理性”的力量,大学才真正实现了“育人”的目标。这种观点打破了当下教育中 “专业至上” 的狭隘认知,让读者意识到,大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 “有用的人才”,更在于培养 “完整的人”。
撰稿:张辉
初审:陈亚男
审核、编辑:吴立伟、郝玉珊
终审:王允华